鸿路 | “丹麦特嫌”纪事(四)

题记:2019年,我有幸获得独立中文笔会第17届自由写作奖,评价中提及长篇纪实《丹麦人在安东》关注了丹麦传教士这一群体在历史变迁下的悲欢沉浮。去年,这部作品已由台湾新锐文创出版。中国作家冉云飞在《卌年结撰百年史<丹麦人在安东>述评》中写道:作品并非专对一位传主的行迹事工做特别的研究,而是对数位人物的传教历程及信徒受迫害的经历,所做的史事记载,但不妨谓之“天路客列传”。本篇“丹麦特嫌记事”也曾作为“列传”之一,写入书中,仿佛一棵树上的枝杈剪掉了,但埋在了土里,慢慢地长出了新绿。yibaochina.com “丹麦特嫌”记事 篇目yibaochina.com 代序:被遗弃的基督徒右派yibaochina.com ——刘秀茹《“丹麦特嫌”记事》yibaochina.com 第一章 寻访琴童yibaochina.com 第二章 “八月印象”yibaochina.com 第三章 黑色星期五yibaochina.com 第四章 狭窄的谷地yibaochina.com 第五章 命运在敲门yibaochina.com 第六章 生命的盟约yibaochina.com 第七章 峥嵘岁月yibaochina.com 第八章 鸭绿江月光yibaochina.com 附录:《脚步》崔美玲yibaochina.com 第六章 生命的盟约 26 秀茹的来信,仿佛一股暖流涌入了林杉的心房。回想看过的书,大都随风而去了,在脑海中难以磨灭的还是秀茹的信——yibaochina.com 林杉心里感到一种震撼,一个肩负生活重轭的女孩,没有一点沮丧,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。并且,感知与分享他人的痛苦。由此联想到自己,一个五尺男人,又是“孩子王”,在信仰的路上,一再软弱跌倒,抱怨上帝 。可是,上帝何曾丢弃我了,正如教士把我抱进育婴堂……yibaochina.com 他的心灵之门被敲开了,刚劲沉重的乐声,犹如雷霆和战鼓,驱散了忧伤的阴影。yibaochina.com 1962年春。是林杉刑满释放第一个春天。虽说是释放,但还不能飞翔,而是直接安排在“新生机械厂”。所谓“新生”,不过是一种“嘲弄”而已,人们都叫“劳改犯工厂”,对于“新生”的人叫“二劳改”。但是,无论如何,总算有了一点人身的自由,比如,可以回家探亲了。而林杉离开安东四年了,心里也想着回去看看。于是,他获准了“休假”。yibaochina.com 林杉下了火车,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,走出了安东站。忽然,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,转身一看,是天恩,竟然拄着棍子。在他身旁站着一个梳着两条长辫的姑娘,带着几分羞涩。我不禁叫了一声:啊——!刘秀茹……yibaochina.com 她接过我手中的旅行袋,三个人一起走在大街上,我就像个外乡人东张西望,安东还是那个样子,马路还是那么宽窄,多的是脚踏车、手推车,汽车是少见的。街头有些破衣烂衫的乞丐,也许是大饥荒的“遗民”吧。yibaochina.com 1960年,刘秀茹初中毕业照。yibaochina.com 27 在安东的几天,天恩为林杉找来几个当年的孤儿,大家在一起南朝北国的聊天。一天,林杉叫秀茹一起去看望老师。秀茹说,我在信里和你说过,崔婶带着孩子搬家了。林杉问:搬家?去哪了?青岛。yibaochina.com 监狱里犯人的通信是受到“保护”的,就是说,来往信件一律“检查”,不利于犯人“思想改造”的就“没收”了。yibaochina.com 人搬家了,就去老宅看一眼吧,那也曾经是林杉的家。于是,二人边走边聊,秀茹说起搬家的事——yibaochina.com 1959年冬季,上边动员城里人下乡,开头是遣返“盲流”,也就是进城的“大跃进”的“农民工”。接下来,就是“地富反坏右”了。所以,街道逼着崔婶和孩子下放到凤城县草河口乡。yibaochina.com 一天,崔婶一个人下乡去看看。她下了火车,天上下起了大雪,人家告诉她“向阳大队”,还要翻过几座山,眼瞅着大雪封山了。于是,崔婶便回来了。隔了两天,接到青岛的来信,说母亲病了。崔婶想,父母都已年迈,身边也没有人照顾,莫不如带着孩子回老家。于是,她到派出所要求将户口迁移青岛,回答是“异想天开”。但是,你就是要迁移的话,也必须是乡下“拒收”,也就是,不要你们这一家子。yibaochina.com 这时,一个邻居,崔婶叫她“田妹”,也是主内姊妹。田妹说,你歇歇吧,我替你往乡下跑一趟。结果,出乎所料,向阳大队听说要来一个老太婆带着三张嘴(孩子),马上签字盖章,表示“拒收”。于是,派出所便给开出了“准迁”证明。但是,有言在先:如果青岛不给落户,那可就是“盲流”了,要再回安东 “没门儿”。yibaochina.com 谁也想不到,派出所的“重点管理人口”——“反革命家属”,本该下放农村,却是一帆风顺的回了青岛。yibaochina.com 崔美玲引用圣经上的话说: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,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?(文后附录:崔美玲《脚步》)yibaochina.com 秀茹说,我在给你的信里抄了这样一段话:当信徒焦虑地问道:黑夜到底有多长,上帝应许:哭泣即将变成歌声,转瞬便见晨光,(圣诗《教会唯一的根基》)yibaochina.com 1981年,美玲陪同来青岛探望的田婶(图左)合影。图片提供者崔美玲。yibaochina.com 28 蹲过监狱的人,重回故地,总会有所感慨的吧。老师回青岛了,林杉心里有些酸楚,转念一想,毕竟是离开了受难之地,所以,又感到庆幸。他想在彻底有了自由那天,一定要去青岛探望。yibaochina.com 这次回来,林杉感触最深的是,秀茹长大了,不再是小女生了。她出了校门,先找了一个银行代办员的差事,由于“商储结合”下派到安东印刷厂。后来,被该厂工会看中而“收编”了。1961年,在工会贴出了独幕歌剧《三月三》海报,“女一号”的扮演者是秀茹。这出戏讲的是,一个南方的酒馆,是中共的地下“交通站”,女老板桂芳如何传送情报的故事。戏演完后,“桂芳”成了她的名字,几封情书的开头都是“桂芳”,追求者还有一个“郎秘书”,也就是“天后宫”那个“小狼羔”。但是,秀茹不为所动,因为,找“对象”还为时过早,眼下是如何“养家糊口”。yibaochina.com 由于,林杉从“小院到大院”,算是有了“饭碗”,又因为没有家的负担,一人吃饱连狗都喂了。所以,林杉就成了“大院”周围百姓“相亲”的“对象”。虽然,人在“劳改犯工厂”,有些不太好听,但是,每月挣工资,是农民眼里的“有钱人”。农民只是到年底才能见到钱,遇上天灾还要“倒贴”,一年的血汗白流了。但是,尽管说媒拉线的不少,林杉不为所动。不但是心里惦念秀茹,还有一个信仰的问题。圣经里说,“不可并用牛、驴耕地”。这是比喻,牛和驴是不能绑在一起耕地的,信上帝的和不信的不能相配,“二人若不同心,岂能同行呢?”因为,婚姻是一场盟约,是以与上帝和好为纽带的,是在上帝面前立下的誓言。yibaochina.com 剧照右一系刘秀茹在《三月三》的角色,图片提供者本人。yibaochina.com 29 林杉回凌源后,秀茹给他邮来了毛巾和肥皂,这是她节省下的。那年月物资匮乏,就连手纸也要凭票供应。她在信里告诉林杉,国家开始“精简职工,下放农村”,她虽然没有被赶下乡,也被“精简”了,失业在家,正急着找工作呢。yibaochina.com 后来,她找到了一个活儿——小学音乐代课教师,从七道小学开始,以至北疃小学、青龙小学、五一小学,走到这家,已是1965年春季。去了这么些学校,并非是她善于“跳槽”,因为是“临时工”,被“炒鱿鱼”也是常事。yibaochina.com 从1959年春天算起,两个人通信五年了,一般是三四个月才通一次信,没有卿卿我我,也没有海誓山盟。秀茹来信的开头依然是“林老师”。当上音乐教师后,她叫“林老师”给她“补课”——介绍乐理知识。她寄来了一些“纸边”(印刷品剪裁下来的废纸片),林杉便用作笔记,凑成几页后,装订在一起,再寄去。yibaochina.com 这些信,虽说算不上“情书”,但日久生情,而且,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。对于她演戏引来的“追求”,林杉的心里也是“若有所失”。但是,爱是不嫉妒,林杉尊重她的自由,只要她愿意,只要她幸福。但是,有了爱,却因懦弱而不去捅开那层窗户纸,让一个想对你好的女人擦肩而过,那只有后悔莫及了。所以,林杉勇敢地提出了要和秀茹“交朋友”。yibaochina.com … Continue reading 鸿路 | “丹麦特嫌”纪事(四)